892朝廷纷乱_隆万盛世
笔趣阁 > 隆万盛世 > 892朝廷纷乱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892朝廷纷乱

  这些,他会不知道吗?

  而且现在说这个有什么用,他需要考虑的还是俺答汗考虑以后,到底会给他什么答案。

  若是接受那些条件,自己貌似就立大功了。

  可若是不接受,继续谈条件,劳资也可以顺利从蒙古大营脱身。

  最起码,从今天见到俺答汗的情况看,貌似这位不是嗜杀的主儿,自己还有机会去回去给王总督报信。

  “别说了,大家先安心在这里待两天,阿勒坦说要考虑王总督的条件,现在不是担心咱们安不安全的问题,而是要是阿勒坦答应了王总督的话,咱们回去就可以升官发财了。”

  鲍崇德开口说道。

  “可要是他不答应呢?”

  又有人不合时宜的说道。

  “不答应,那就讲他的条件呗,咱们是信使,把消息带回去就完了,你个笨蛋。”

  旁边人一巴掌呼到那人后脑,然后一顿说教。

  “对对,咱们是安全了,我们可是信使,不管他们接不接受,咱们应该都能回去。”

  “呵呵,安全了,哈哈”

  顿时,一边的几个人就高兴起来,哈哈大笑不止。

  “都小声点,外面还有蒙古鞑子的卫兵。”

  鲍崇德叫住几个情绪有些失控的手下,才继续说道:“这两天大家都老实点,别惹这些看守不快。

  到时候谁要是在蒙古人地盘上犯事儿,生死可就和我们大伙儿没关系。

  听明白没?”

  “明白。”

  “懂了,在这里其实也挺好,每天都有马奶酒和羊肉,可比在营里舒坦。”

  “这草原上,牛羊那是真的多,但我就是吃不腻,呵呵”

  几个手下马上就附和道。

  要说这几天,他们除了因为担心俺答汗会对他们撒气,心里七上八下,但小日子过的还是不错的,天天都有酒肉,虽然不会管饱。

  他们在关内哪里有这样的日子,军营里饭菜都吃不饱,就更别想给做肉了。

  鲍崇德安心在蒙古营地里住下,等待俺答汗给出结果,然后他们就可以高高兴兴回去交差,而在京城,内阁却被朝臣此起彼伏的反弹烦恼的不行。

  首先是勋贵,定国公徐文璧毕竟资历尚浅,在勋贵中影响力远远不如英国公张溶,许多在京勋贵,特别是在边境有势力的,都是齐声反对和蒙古人展开和谈。

  号召力更强的成国公朱希忠因为受到皇帝的暗示,对大同之事完全置身事外,坚决不透露一点想法。

  在这样的环境下,整个勋贵集团就分裂成了定国公和英国公两派人马相互攻讦,互相指责。

  定国公一系指责英国公那边的人是损公肥私,为了一己私欲要维持战争态势,目的就是为了朝廷每年上百万两银子的军饷。

  而英国公一系则指责定国公这边的勋贵数典忘祖,忘记和蒙古人的世仇。

  不仅是指责那些勋贵,在他们口中,宣大总督王崇古已经是天底下最大的汉奸,读书人中的败类,甚至为此连累外甥张四维。

  这些天,吏部侍郎张四维府外,不时就有勋贵家的公子老爷惹是生非,把张府搅得鸡犬不宁。

  而朝廷里,反弹最为激烈的还是六科,都察院的葛守礼也是持他们类似的观点,所以对都察院的御史也是不加约束,让他们大肆串连。

  虽然廷议的时候,御史可以在场,也可以发言,但毕竟没有投票权,品级不够,但是也却把反对的声势给制造出来了。

  一些本来摇摆不定的官员,经过内阁几位阁臣的劝说原本想点头答应的,看到这个阵仗也不敢表态了。

  之前的反对派,因为缺乏高官支持,所以大多还能保持缄默,只是暗中让科道言官出来搅局,可是随着郭乾从南京抵达北京,正式接手兵部,有郭乾带头,其他的官员也按耐不住,纷纷表达自己反对议和的心思。

  有了郭乾带头反对和议,户部尚书张守直也紧跟其后表达了反对的态度,至于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已经不需要再表态了,看看他管理下的都察院就知道什么个意思。

  不过最让魏广德头痛的还是他以为能够说服的工部尚书朱衡,这老小子在此事上如同茅坑里的石头,又臭又硬,坚决不肯答应魏广德的游说。

  虽然朱衡并不是完全反对王崇古的建议,他只接受用把汉那吉交换赵全等白莲教匪首和被掳掠的汉人,也可以接受俺答汗封贡,但是对互市持坚决反对的态度。

  好吧,光是这一条,其实就足够判王崇古的建议死刑了。

  俺答汗可没有伏低做小的心态,若是行得通,人家早跪在嘉靖皇帝面前了。

  和议的利弊魏广德都有和他分说,可朱衡就和张守直一样,坚决不肯答应与蒙古人和谈。

  这几天,内阁几人天天都钻到李春芳值房里商议事态发展,计算着手里的票数,哪怕被人知道内阁在拉帮结派都已经顾不得了。

  “数典忘祖这一条,就能让许多人不敢选择支持我们了。”

  高拱分析道,可是这会儿他也没什么办法。

  大明从立国到现在,还真就没有和蒙古人议和过,即便当初迎回英宗皇帝,明朝其实都没有答应了瓦剌任何条件,完全是靠着时任礼部左侍郎杨善一张嘴,说服了也先。

  好吧,那时候的景泰帝朱祁钰其实压根儿就不想哥哥朱祁镇归国。

  在派出杨善去草原议和时,对迎回英宗是只字不提,这也是杨善在接回朱祁镇,进入长城时遭遇诘难的主要原因。

  至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掌权后给蒙古人的一些优待,其实也算不得是大明和瓦剌的议和,而纯粹是皇帝朱祁镇和伯颜帖木儿之间的私人关系。

  流落草原的那些年,伯颜帖木儿做为蒙古瓦剌部首领,也先的兄弟,善待朱祁镇,所以两人关系处的非常好,据说在朱祁镇离开草原归国时两人还依依惜别,难舍难分。

  对付科道,高拱这样的强人都觉得犯难。

  已经弄走几个跳的欢的,结果其他人又冒出来。

  总不能把科道都换掉吧,那吃相也太难看了。

  倒不是他没办法对付这些人,主要还是因为时机。

  报复他们只能徐徐图之,现在几个人钻到一块就考虑的是可以拉拢哪些人,用什么办法说服他们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87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87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