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6章 徐妙云的舞台!朱标大捷捷报抵_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
笔趣阁 > 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 > 第406章 徐妙云的舞台!朱标大捷捷报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06章 徐妙云的舞台!朱标大捷捷报抵

  第406章徐妙云的舞台!朱标大捷捷报抵京!

  负责给参观众人烹饪的商贾们,早翘首以盼了。

  见朱元璋走来,慌乱下跪,“拜见陛下,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  朱元璋率先往附近一张桌子瞟了眼。

  桌案上放着几样,这个时节能见到的菜蔬。

  萝卜、白菜……

  还有几碟切成薄片,血红血红的生肉。

  桌子中央摆放着一口铜锅。

  铜锅中间还有格挡,把水分为两边,像极了太极。

  锅中水汩汩沸腾着。

  一边的水是红色的,上面还飘着一些拇指粗细,鲜红的果蔬,也不知是何物,估摸着,是从海外带回来的新鲜玩意儿。

  朱元璋身后,百官、孩子们也全都探头好奇看着。

  朱元璋压住内心好奇,沉声道:“平身吧。”

  “谢万岁!”商贾豪强们激动起身,又紧张、惶恐,不知该怎么做,做什么。

  下意识看向徐妙云。

  徐妙云笑着微微一福,“请父皇、母后,入座。”

  朱元璋、马秀英相视一笑。

  朱元璋招呼道:“老大家的、伯温、善长你们和咱做一桌,其他人自己去找地方。”

  索性,商贾们早收到消息,准备足够充分,摆放的桌子够多。

  常氏跟着马秀英落座。

  吕氏、王美人、有些羡慕看了眼常氏,和秦王妃观音奴、晋王妃谢氏一群妯娌以及出嫁的公主们去附近一桌。

  孩子们纷纷在附近桌子落座。

  百官去了稍远些的桌子。

  朱元璋指着桌案摆着的食材,笑道:“妙云丫头,你也坐吧,坐下来给我们说说,如何吃。”

  看样子,应该是把生的食材,自己放入锅内煮着吃。

  这也没什么奇特的。

  秦汉时期,冶铁不发达。

  百姓不就是用陶罐,这样煮着吃东西吗?

  “谢父皇。”

  徐妙云含笑谢恩,却并未坐下,往后面看了眼。

  两名商贾豪强,顿时激动的腿肚子都有些颤抖哆嗦,端着一个大木盘子走来。

  朱元璋瞅了眼木盘中的东西。

  除了有几样像油,他认的。

  其他都或切、或磨成碎末,从形状上难以辨别原本是什么了。

  倒是闻气味,隐约有些熟悉。

  可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,一时又很难区分。

  周围桌子旁所有人,全都眼巴巴看着徐妙云。

  徐妙云娴熟拿起木盘子中的小碗,用小瓷勺将切碎、亦或是磨成粉末的各种调料,调配到碗里。

  “四嫂好优雅!”

  “五姐,将来我长大后,也要父皇给我找一个四嫂这样的!”

  “老十九,该醒醒了,别做梦了,全天下,四嫂这样的就一个,还被四哥拐走了!”

  “四哥这是什么命啊!羡慕!”

  “可不嘛,四哥当初去当农民,四嫂竟然还愿意跟着。”

  ……

  皇子皇女们看着徐妙云给朱元璋、马秀英配置蘸料,纷纷羡慕,低声议论。

  观音奴像个花痴,看着徐妙云优雅娴熟的动作,微微凑向身侧乌云琪格,低语笑问:“怎么样,妙云优秀吧,就算讨厌我们家四弟,和妙云做姐妹,也是件很美的事情,对吧?”

  ‘这是什么虎狼之词!你可是朱家皇子,嫡次子秦王的正妃!’

  刹那间,乌云琪格好看的额头,掉落三条黑线,无语看着观音奴。

  吕氏、王美人、谢氏一群妯娌,被观音奴的窃窃私语声惊动。

  视线迅速交汇,轻轻扫过乌云琪格。

  然后又羡慕看向徐妙云。

  朱家老四,如何对待徐妙云?

  百姓都知道些内幕,经常私下里偷偷议论。

  何况,她们这些皇族女人了。

  朱家老四那是把徐妙云捧在手心里宠着。

  朱四郎在海外创下一番基业后。

  权贵女眷们就在议论。

  如果哪一天,徐妙云想当女‘皇帝’,估摸着,朱老四都会答应!

  就没有不羡慕徐妙云的女人。

  丈夫宠着。

  且才华横压天下。

  儿女可爱。

  听祈婳在皇宫和父皇母后埋怨朱老四,家里面,徐妙云最大。

  朱祈婳虽然号称朱老四的小棉袄,可若是惹徐妙云不高兴,都要被朱老四责罚!

  大家都是越来越年长。

  照镜子,仿若已经能看到容颜衰败。

  可徐妙云给人的感觉,却是越活越年轻。

  朱元璋往窃窃私语声越来越高的孩子们方向看了眼,瞪视!

  收回视线,和马秀英相视一笑。

  马秀英从侧面看着徐妙云,含笑微微颔首,‘他家老四好福气。’

  就连孩子们都感觉到。

  洪武九年,重八盛怒之下,把老四贬为庶民。

  还要把妙云丫头许配给他人。

  当时,甚至都和她说了人选。

  她替老四难受,却又无能为力。

  原以为,这桩婚事就黄了。

  万万没想到,妙云丫头比她当初都有勇气,直接自己跑去土桥村。

  至于妙云现在的一切。

  那都是妙云该得的!

  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儿。

  若是嫉妒。

  那就是拎不清!

  连自己几斤几两都掂量不清!

  “父皇、母后……”

  徐妙云的声音打断马秀英思绪。

  只见徐妙云将一个个精致小碗摆放在朱元璋、马秀英面前,“我依着父皇、母后以前的口味,给父皇母后调制了一种蘸料,另外两种蘸料,有一些皇宫内没有的香料和食材,我搭配了一些,父皇母后可以尝尝鲜。”

  她和大嫂小时候,都跟在母后身边好几年。

  知道父皇和母后的口味。

  朱元璋含笑点点头。

  招呼道:“给他们也配置吧。”

  随即,其他商贾在众人征询打听中,给每一桌每一个人配置蘸料。

  朱元璋点了点马秀英旁侧空着的位置,“坐下来,我们边试吃,伱边给我解释。”

  徐妙云谢恩后落座,指着火锅介绍道:“父皇、母后,四郎把这种吃法,称之为火锅,分为清汤和红汤,红汤主要是加了一种海外的野生植物的果实,我们称之为辣椒……”

  辣椒之物。

  不是他们发现的。

  是海商。

  在福建开始海贸后,四郎就嘱托海商出海后,收集各地的农作物、果蔬,无论是野生的,还是驯化种植的。

  军情司成立后。

  四郎还让毛骧,专门成立了一个农情科。

  暂时隶属军情司。

  从福建重金招揽一些,对百草十分有研究的郎中、以及喜好读杂书的老学究。

  军情司在海外各国布局。

  除了打探各种情报。

 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。

  就是收集各国各种植物。

  能结果实的植物,更是重中之重。

  这些植物,会通过海商这条情报线,被移栽回东番军情司总部,专供郎中以及那些喜欢杂学的老学究们去研究。

  四郎说,将来立国。

  各部成立后。

  农情科要单独设立在农政部下面。

  甚至还要给农情科建立一支科考船队,让他们跟着海军探险队,深入大海更深处去探索。

  若是发现陆地。

  陆地上有什么势力都不重要。

  首先要搞清楚,这块陆地上有什么植物、作物、动物……

  “这辣椒是一种野生植物,海商发现,一个生产能力十分落后的海岛部落,就食用这种野生辣椒,确认无毒无害后,我们就尝试,发现,这辣椒很开胃,缺盐少油的食物,若是配上辣椒,粗糙的饭食,也就不那么难以下咽了,海商这些年海航又发现,多吃腌辣椒,配合腌酸菜,可以很好防止毒血症……”

  毒血症很多人都知道。

  听闻这种红色小东西,竟然还有这种作用。

  众人纷纷或是夹着菜,或是夹着肉,学着徐妙云的样子,用公筷放入火锅内。

  孩子们迫不及待,在红汤内涮了肉片后,学着雄英、雍鸣、祈婳在蘸料中沾沾,就迫不及待塞入嘴里。

  顿时,又烫又辣,呼叫声连连。

  “好辣!”

  “太辣了,四嫂骗人!”

  ……

  雄英、雍鸣、祈婳三个调皮蛋,偷偷对视一眼,暗暗偷笑。

  一群大人看着孩子们辣的直吐舌头。

  全都小心谨慎。

  小口小口品尝。

  经历了最初接触时的麻辣。

  很快,所有人都被辣椒以及香料搭配的蘸料征服了。

  尽管都吃过午膳了。

  可全都感觉越吃越想吃。

  麻辣鲜香充盈口中、喉咙,十分开胃。

  朱元璋正在大快朵颐时。

  马秀英放下筷子低语,“想吃可以再吃,你都这么大年纪了,不要暴饮暴食。”

  徐妙云和常氏相视一眼,低头暗笑。

  朱元璋注意到两个儿媳的小动作,瞪了眼马秀英,又恋恋不舍往锅里看了眼。

  最终放下筷子。

  这火锅,尤其是有辣椒的火锅吃的人很爽。

  可他岂能连这点自制力都没有。

  朱元璋接过太监递来的毛巾,擦了擦脸,询问:“现在给咱说说,老四研究这吃到底要做什么?”

  一个开创基业者!

  竟然不务正业去研究口腹之欲。

  要不是这个人是老四。

  妙云丫头又表示,老四这样做另有深意。

  恐怕,他恨不得现在就派锦衣卫去申饬老四!

  孩子们还在大快朵颐。

  可坐在附近,为首的大人们,闻声,全都放下筷子,好奇看向徐妙云。

  徐妙云放下毛巾,盯着桌案中间,汩汩作响的火锅,“父皇,我们以外来统治异域,想要把海外大小林立,各种习俗,乃至语言都不同的族群整合起来,势必要效仿始皇帝一扫六合后,施行书同文、车同轨……”

  朱老四好大的野心!

  许多人听到朱棣将来立国后,要搞书同文、车同轨,全都忍不住惊讶。

  朱元璋、刘伯温、李善长等人则微微点头。

  什么族群人种。

  只要文化统一。

  人种族群就能统一。

  纵观华夏历史,不就是如此吗?

  商朝时期。

  如今济宁的邦国势力。

  还被商朝人称之为东夷人。

  秦汉时期。

  福建、川蜀、云贵这些地方,各种族群多如牛毛。

  可当中原文化随着中原兵锋开疆拓土,传播到这些地方后,慢慢的,大家都是汉人了。

  现在残存的一些土司部落,相较于千年前,已经十分小了。

  文化统一的目的,他们很清楚!

  刘伯温看了眼朱元璋,问:“王妃,为何不用咱们大明文化呢?”

  朱元璋瞪了眼刘伯温,别以为,他不知道,刘基是给妙云丫头捧哏。

  徐妙云笑笑,回答道:“伯温先生,始皇帝一扫六合后,强行推行秦制,造成了六国百姓、贵族不适,感觉他们原有的文化习俗,完全被秦制灭亡,始皇帝文化统一的政策,给六国百姓、贵族留下了恃强凌弱的印象,这种仇恨,一直藏在六国百姓心底,当秦王朝的威压开始衰败时,发生了六国百姓,纷纷揭竿而起之事……”

  史书记载的始皇帝,残暴无道。

  可那是后世皇权统治的需要。

  她和大嫂跟随在母后身边。

  她曾在皇宫藏书楼。

  读过一些,历朝历代皇室传承下来的辛密文卷。

  知道,始皇帝并非史书上描述的那般不堪。

  就比如。

  始皇帝征召徭役,还给役夫一定钱粮。

  虽然不多,但的确给了!

  可始皇帝之后的历朝历代皇权天下。

  役夫从事徭役,别说酬劳了,就连口粮都要自备!

  这种事情,哪个皇朝敢向百姓公布?

  甚至,就连读书人都不能知晓!

  始皇帝并未像史书记载那般残暴。

  可为何。

  六国百姓,纷纷揭竿而起!

  她和四郎分析认为,强行推行秦制,是很大原因之一。

  给六国百姓,留下一种恃强凌弱的印象。

  虽说,当时六国贵族产生了很大作用。

  可到底,百姓心里也对秦朝有抵触。

  当然,四郎已经决定,将来横扫四海后,那些精英层,要想各种办法彻底清除掉。

  哪怕背负万世骂名,四郎都要做。

  不给雍鸣留下隐患。

  精英层,是民俗风尚的源头!

  铲除原有的源头。

  才更容易树立一种新风尚、新文化。

  “所以,四郎吸取始皇帝强推秦制的教训,不敢照搬明制,强行推动,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方面,四郎希望另立炉灶,如此一来,就不是明制恃强凌弱吞并四海之民原有的习俗,是两种文化、文明经过碰撞后,相互交融,产生的一种新文化……”

  ……

  “咱们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髓,将通过新的烹饪、服饰、发饰,口语、教学、乡土村社、雇工身股制,润物细无声注入四海所有族群,最终形成一种,新华夏文化。”

  ……

  刘伯温、李善长相互对视。

  均都感到可怕!

  他们现在尚且无法判断,燕王妃口中描绘的新华夏文化,会不会比现在大明的儒释道三教形成的中原文化更先进。

  但燕王夫妇两做事的手段,太厉害了!

  始皇帝当初,如果没有强推秦制。

  若是篆书用秦制。

  度量衡用燕制。

  ……

  六国各取所长。

  会不会,六国百姓心里会更加平衡一些?

  若继承人稍微再有能力点。

  不是被赵高玩弄于鼓掌的胡亥。

  是否,秦王朝就不会二世而亡?

  历史无法假设。

  但以他们的眼光,重新审视历史。

  可以判断。

  若始皇帝没有强推秦制,而是采六国精华,推行一种统一的新文化。

  至少,六国百姓对秦王朝的反抗,绝对没那么大!

  “服饰,你们就要推行,陆军第一镇那种分体式衣服对吧?发饰呢?”朱元璋询问。

  徐妙云含笑点点头,“服饰的确打算推陆军第一镇这种分体式衣服,东番的裁缝,已经开始设计民间服饰了,发饰,四郎还没有想好。”

  其实已经想好了。

  只是,发饰这个问题比较忌讳。

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古人留下的圣贤之言,给新发饰推行,造成了很大障碍。

  如今,人一旦蓄须后。

  刮胡子都得看日子。

  四郎为此,一直嫌麻烦,大哥、二哥、三哥他们都开始蓄须了,四郎依旧不蓄。

  不蓄无所谓。

  可一旦须了,讲究就很多。

  推行新发饰,四郎在等机会。

  ……

  朱元璋点点头,鼓励道“你们搞这个新华夏文化,不要有什么顾忌,朝廷不会阻拦你们,也没有资格阻拦你们,正好,也可以看看,你们这个新文化和咱们中原的文化,哪个更先进些。”

  这些年。

  他在老四身上,学到很多。

  最深刻的,就是不要固步自封!

  立国之初。

  他觉得把人分为农民、郎中、匠人……

  这样,所有人各安其事,天下就会井然有序,官府的统治成本也低。

  就好像大户人家。

  替主家做生意的世代做生意。

  伺候主家的世代伺候主家。

  可直到,老四搞出乡土村社后,他准备推及天下时。

  老四吞吞吐吐,扭扭捏捏,委婉提醒,对乡土村社不要有太多限制。

  要允许农村百业,要允许农民从事百业。

  说实话,刚开始他是心存犹豫的。

  担心天下一下子乱了。

  后来,土桥村不但种地,还偷偷摸摸把米铺开设到江宁,后来更开设到金陵城。

  再后来,搞玉米秸秆酿酒。

  还投资入股,邻村一个铁匠铺,把这个朝廷许可了的铁匠铺发展壮大。

  如今,这个铁匠铺光学徒都十八人了!

  这样的铁匠铺,规模很大了!

  要说刚开始,不担心,那是假话。

  这种规模的铁匠铺,除了打造农具,都能成批量打造兵器了。

  他第一时间命蒋瓛安插锦衣卫去这个铁匠铺。

  经过监视发现。

  这群百姓都很忠心大明。

  天天把他这个皇帝挂在嘴上。

  说什么,他把老四派到土桥村,所以才有现在的好日子。

  他听着都脸红。

  当初老四是被贬,被扔到土桥村的。

  这让他意识到,只要百姓日子过得好,即便百姓拿着刀,也不会跟着野心家造大明的反。

  长管身火铳的出现,他就对这个铁匠铺彻底不关注了。

  ……

  他不是那些读书人,也不是出身贵胄之家。

  不会死抱着那些圣人贤言。

  他是个很现实的人。

  所做出的每一个施政命令,都是基于利益。

  他以前固步自封,只是觉,把规矩定下来,天下安定。

  这些年,眼睁睁看着老四折腾,大明越来越兴旺繁荣。

  他就想再看看,老四还能折腾出什么。

  比如小夫妻两设计的新华夏文化。

  是否比大明现有的文化更先进?

  先进,大明完全可以吸纳嘛!

  老四在海外折腾,伤不了中原的根本。

  他如今,反倒担心,中原这边,跟不上老四,如他以前,固步自封!

  ‘现在的朱皇帝,又回到了当初打天下时的朱元璋了!’

  李善长悄悄看了眼,说的兴起,抬手比划的朱元璋。

  朱皇帝底蕴最差,为何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?

  就是打天下那会儿的朱皇帝,能听得进各种建议。

  只要有利的,都会想方设法去吸收,办成!

  徐妙云都满脸惊讶,悄悄看向马秀英。

  马秀英含笑点点头,同时腹语,‘你父皇如今的变化,还是四郎的功劳。’

  朱元璋把马秀英婆媳间的小动作看在眼里,笑笑,起身,“吃好了,也听好了,带咱去前面继续看看,这些香料给宫里送些,在全面开海前,金陵这边开辟一个海贸码头,福建海商可以来金陵海贸码头自由贸易,不过记住,中原的粮食,不准贩运出海!”

  商贾们听闻后,顿时激动叩拜。

  至于不准对外贩运粮食这点,没什么。

  朝廷有这么多子民,自己都不够吃,还有人饿着。

  不让大伙儿贩运粮食很合理。

  何况,粮食其实并不赚钱。

  朱允炆、朱玉秀一群孩子忙把碗中食物夹到嘴里,恋恋不舍看了眼火锅。

  忙跟上大人们。

  徐妙云带着朱元璋,一路参观来到布匹、丝绢展示区,“父皇,这就是福建乡土村社织的布和丝绢,价格只有咱们大明其他地方,土布、丝绢的三分之二。”

  朱元璋、马秀英好奇凑过去查看布的质量。

  刘伯温捏着一匹厚实的劳动布,询问:“王妃,这种制作军服的劳动布价格,也是普通农村土布的三分之二?”

  徐妙云看向负责这个展区的商贾。

  她离开福建很久了。

  近些年,已经不怎么关注福建的具体情况了。

  商贾忙答道:“左相,劳动布由于用棉花多,尽管纺织容易,不过价格反而倒是比较贵,大约相当于江浙的中等棉布,如果朝廷大批量需求,我们提前向乡土村社下棉花订单,在不损害百姓利益的前提下,价格倒是还能降一成左右……”

  刘伯温点头。

  燕王已经说过,东番海陆军列装新军服时,由乡土村社配合,节省成本的操作过程。

  “左相,这种混合劳动布价格相当于咱们大明其他地方的土布价格。”商贾忙抱起另一匹劳动布介绍。

  徐妙云都好奇看去。

  朱元璋伸手摸了摸,询问:“为何?这是残次品?咱怎么觉,并不像。”

  商贾忙惶恐道:“陛下,这不是残次品,这种劳动布内,七成棉线,三成丝线……”

  徐妙云听着不由高兴笑了。

  四郎一直说。

  只要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。

  百姓就会创造出很多东西。

  这种,她都没听说过的混合劳动布,就是福建百姓,发挥聪明才智,在劳动布基础上改良的。

  原来,每年缫丝,都会产生大量残次品。

  好的蚕茧,是一整根蚕丝。

  可蚕种有缺陷,以及缫丝过程中,容易拉断蚕丝。

  这就出现了很多残次蚕丝。

  断了的蚕丝,重新接好,再纺线、织成绸缎,绸缎就会有线头、凸起。

  本来,村里织出的绸缎,由于百姓技艺缘故,品相不够好,价格就比较低廉。

  如果用残次的蚕丝,绸缎品相会更差。

  百姓就把断了的蚕丝,拧成和纺织劳动布一样粗细的丝线,和棉线三七分混合,纺织成这种混合劳动布。

  ……

  商贾卖力介绍道:“陛下,这种混合劳动布,虽然使用了残次的蚕丝,但也有好处有坏处,棉布浆洗容易缩水,可混合了蚕丝的劳动布,缩水现象大为改善,而且还更有弹性……”

  马秀英试着拉扯布匹,点点头。

  “要说坏处,就是棉线比丝线更容易着色,反复浆洗后,丝线脱色比较厉害,所以,一匹布中,只能添加三成丝线,若是再多,浆洗掉色问题就十分严重。”

  “妙云丫头,你笑什么?”朱元璋突然询问。

  众人齐齐看向徐妙云。

  徐妙云回答道:“父皇,四郎说过,需求会推动变革,残次品蚕丝,促使百姓发明创造了这种混合劳动布,混合布有优点,但也出现了染色问题,总体来说,混合布的优点大于缺点,这意味着,混合布能够生存下来,未来,百姓为了让混合布卖上好价钱,一定会寻找出克服染色的问题……”

  或许,到时候,会有一种新的染色技艺出现!

  “看来,混账老四对你影响很大啊,好好想想,今天你说了多少次‘四郎说’。”朱元璋笑着打趣一句。

  对此,他是乐意见得的。

  家和万事兴。

  圣贤书里说。

  夫唱妇随。

  可他观察他和秀英。

 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
  很多地方,他变得越来越像秀英了。

  反观秀英,则越来越像他。

  以前秀英虽然性子强,可也很温柔。

  瞧瞧这些年,越老脾气越大。

  反倒是越来越像当初的他了!

  动不动就对他说一句:朱重八我是通知你,不是征询你!

  瞧瞧!

  为了能让秀英多陪他几年。

  能咋办?

  老子学儿子,学老四呗!

  吕氏等人羡慕看着徐妙云。

  父皇何曾如此和颜悦色,没有丝毫帝王架子,对待过她们这些儿媳。

  百官也觉得分外刺眼!

  纷纷忍不住暗暗腹诽,‘朱四郎一人得道,可真是鸡犬升天!’

  徐妙云察觉落在身上的视线变得犀利,忙转移话题,拿起一匹丝绢,“父皇,这就是东番新军制作纸甲使用的丝绢,我原以为,海商带着这种廉价丝绢,想要在大明境内倾销……”

  ……

  提及东番新军的纸甲。

  朱元璋、刘伯温、李善长等人纷纷查看丝绢质量。

  朱元璋点点头,看向商贾:“朝廷的确有意,为朝廷新军逐步换装……”

  纸甲的防护力不比铁甲差。

  纸甲制作简单,比铁甲还便宜一些。

  即便价格相同,用纸甲取代铁甲也很有利。

  就如老四所说,多余的铁,可以造火铳、造火炮,还可以普及铁制农具,提高粮食产量。

  ……

  “不光纸甲,朝廷组建的新军,还会陆续装备东番新军的分体式军服……”

  标儿领兵北上途中。

  就送回消息。

  实际行军中。

  朝廷新军现在的红袄,太繁琐,对新军灵活性限制很大。

  提议朝廷,应该在编练的新军中,效仿东番新军,换装分体式军服。

  不过,朝中很多人不同意完全照搬东番新军。

  提议,军服继续沿用大红色。

  ……

  “在不影响海贸的情况,你们能提供足够廉价的劳动布和丝绢吗?当然,咱更希望你们能把海贸扶持福建乡土村社的那一套办法,用于大明境内,其他乡土村社,培养扶持这些建成,但尚未取得长足发展的乡土村社……”

  大明境内其他乡土村社。

  恐怕也就土桥村以及联合的几个乡土村社,能与福建乡土村社争个高低了。

  一个垫底行省。

  去岁给朝廷贡献赋税两百万两!

  要知道,福建的基础条件可不好。

  恐怕也就比朝廷新收复的云南强一点。

  由此,可想而知,福建乡土村社的发展情况多么好。

  若非北征,他都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。

  看看茶山、桑林、棉田、果树林……

  商贾激动道:“陛下,其实此事很简单,朝廷指定施行雇工身股制的丝绸商,先让丝绸商,扶持条件合适的乡土村社村,种桑树、培育蚕种……”

  朱元璋认真倾听。

  直到商贾激动之下,结结巴巴,甚至语无伦次说完。

  才笑道:“若是咱给你们一个特许权力,不但准许你们来金陵海贸,还准许你们在金陵开设丝绸商号,把你们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派来,你们中间,也要派一个最优秀的年长者来金陵……”

  老四在福建,如何通过商人,以经济方式,宏观引导乡土村社向更高级发展,他当然知道。

  金陵境内。

  胡惟庸搞得胡氏商号,就是雇工身股制。

  也经营丝绸生意。

  可他信不过胡惟庸。

  相比胡惟庸。

  他更信任,老四培养起来,且信任的这批商人。

  让他们开一个联合商号。

  最优秀的长辈,带着家族一群最优秀的年轻人来金陵。

  据锦衣卫汇报。

  这些商贾豪强家里的优秀子弟,都深度参与了乡土村社建设。

  让他们把老四在福建做的那一套,搬到金陵。

  整个直隶已经有十三个县建成乡土村社了。

  这十三个县的规模,也足够向更高级乡土村社发展了吧?

  让这群老四信任的商贾,来金陵做个样板。

  朝廷虽然不强迫商人搞雇工身股制。

  可福建这群强龙冲进来,若是凭借先进性,碾压本地商人。

  金陵本地商人想生存、想赚钱,肯定会亦步亦趋效仿。

  有时候,内部保守、求变动力不足,就应该引入外部力量,刺激内部这些顽固分子!

  就好像当初,武勋和他讨价还价。

  老四崭露峥嵘后,这群混账,瞬间老实多了!

  一群商贾完全被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了。

  下意识看向徐妙云。

  这一反应,落在徐妙云眼里,徐妙云脸色顿时变了变。

  她很清楚,本来就仇视他们的百官,看到这一幕,心中会想些什么。

  朱元璋笑笑,并不在意,“妙云丫头,他们都看你,那就由你来替他们决定。”

  这群商贾豪强抵京后的言论。

  锦衣卫都汇报了。

  比如,很多人都决定,将来,举家跟随老四迁徙出海。

  对此,他并不介意。

  他没给老四什么支持。

  这群人想跟着老四,虽然有嫌弃、抛弃大明的嫌疑,听闻心理不好受。

  可只要他们忠心老四,支持老四。

  他就不介意。

  算是他这个做父亲的,给儿子的一点支持吧。

  对这个儿子。

  他几乎什么也没给过。

  徐妙云略微琢磨,笑道:“父皇,等他们完成朝廷交代的使命,也赚了钱,时机合适时,就让他们把金陵的生意,转让给其他有良知,有责任心的商贾吧。”

  “对对对!”

  “陛下,王妃说的这个办法好!”

  ……

  一群商贾忙不迭表示赞同。

  他们知道王妃的顾虑。

  他们已经被贴上了燕王的标签。

  投资得到收益。

  且能卖朝廷一个好。

  已经千值万值了!

  王爷经常对大家说,商人可以赚钱,但千万别贪得无厌,在赚钱同时,还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。

  这话说的没错。

  这些年大伙儿赚了钱,父老乡亲称赞,朝廷认同。

  可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?

  若是一直留在金陵,凭借先发优势,大赚特赚。

  本地商贾仇视他们。

  敌视王爷的人也会仇视他们。

  给自己,给王爷惹一身骚。

  何必呢。

  将来跟随王爷出海,赚钱的机会多着呢。

  朱元璋瞪了眼徐妙云。

  商贾都能看透妙云丫头此举的意图。

  他岂能不知。

  这两孩子,处处忍让,希望咱之后,大明江山不要有负他们,大明臣民,不要有负他们!

  朱元璋感慨一声,没有反驳徐妙云的提议,点头道:“好,此事就这么决定了。”

  话罢,抬头看了看日头。

  “时间也不早了,午后百姓参观也快开始了,咱们回城吧,今天观摩,咱大开眼界,希望你们不要辜负,咱家老四对你们的期许,保持现在这片赤诚!”

  ……

  朱元璋罕见对一群商贾豪强勉励一番。

  然后在一群商贾豪强激动的山呼万岁声中,乘坐御驾,率领众人浩浩荡荡回城。

  马车刚进入城内。

  一小太监就从前面跑到徐妙云母子三人马车旁,谄笑道:“王妃,皇爷吩咐了,全家人都回皇宫,晚上在宫内全家人一起用膳。”

  ……

  “娘,海外好像并不蛮荒,今天的火锅就很好吃,皇祖父今晚让全家人一起用膳,肯定还要吃火锅!”

  吕氏马车内,太监刚走,朱允炆抬头,眼巴巴看着吕氏。

  吕氏一时语塞,不知该如何回答。

  今天参观,冲击的确太大了。

  海外的货品。

  徐妙云的才能!

  父皇、母后对徐妙云意见的重视。

  整个过程,父皇、母后完全没有反驳徐妙云的任何一个提议!

  她们这些儿媳中。

  谁能有如此待遇?

  或许,也就太子妃吧?

  朱允炆见吕氏怔怔出神,久久没有回答。

  低头。

  ‘父亲大胜的消息,什么时候才能传回来!’

  今天,朱祈婳叽叽喳喳给他们介绍各种好吃的。

  被大哥、小皇叔、皇姑们宠着的景象,实在是太可恶了!

  怎么就没有父亲大胜的消息!

  到时,他一定去朱祈婳面前,说一句:“我父亲也能打大胜仗!不光四叔能!”

  ……

  百官三三五五结伴乘坐马车,同样议论纷纷。

  “陛下、娘娘,对徐妙云也太好了吧!”

  “瞧瞧,今天徐妙云所有的提议,陛下全盘接受!”

  “朱四郎的王妃,在咱们大明都有这种地位,这还了得!咱们太子妃,今天都全程没说话!”

  “她徐妙云是不是太不知进退了!”

  “牝鸡司晨!朱四郎这般宠着徐妙云,看着吧,一定不会有好结果!”

  ……

  朱元璋、马秀英对徐妙云意见的尊重,引得许多官员十分不舒服。

  ……

  于此同时

  北镇抚司衙门。

  哈哈……

  蒋瓛看着信报爽朗大笑:“朱四郎的风头总算要被压下去了!太子爷大捷!”

  ……

  求月票、推荐票、追订、全订。

  辣椒查了一下,从南美传入的,可也查的,东南亚就有野生的辣椒,所以就提前登场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87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87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